《Love
Live》企划最初是如何寒酸已经有很多文章描述过了,这里就不多作介绍。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企划是因为一款日本一公司的迷宫RPG,《神様と運命革命のパラドックス》,对应平台为PS3。因为PSP上的前作《絶対ヒーロー改造計画》是一款很有个性的作品,对新作的消息自然也是持续关注,而游戏非常显眼的配音表很显然让人过目难忘。
日本一在这个游戏上作出了一些很大胆的尝试,配音表上同时出现了《Love Live》角色和声优的名字。当时这些声优大多名气不高,只有个别的几个人靠着《少女福尔摩斯》混了脸熟。游戏中的角色性格和《Love Live》企划中的对应角色反差也相当大,总之很难让人把二者联系起来。但是这9个人给游戏唱了不少歌。
这个项目最大的转机应该是TVA第一季播放的时候。用TVA宣传带动手游获利,再通过手游的下载量推广认知,这种“原作=》手游=》TVA=》周边=》原作”的无限循环模式明显是一个可模仿的新思路。事实上有很多公司已经开始了相关尝试,替代了传统的“漫画=》动画=》周边”销售链,比如同类型的《Show By Rock》就找到了著名的骨头社制作TVA版本,更不用说《偶像大师》灰姑娘企划的人气爆炸。当然也有《舰队Collection》这样条件非常好却砸在了营销上的案例。由于手游市场用户数量巨大,相信今后也会有很多不怕死的土财主效仿。
因为《Love Live》的项目开始时正是《偶像大师》系列的全盛期,很多人都把这部作品看为对后者的拙劣模仿,而并没有加以关注。但《Love Live》做出了一点很重要的变动,就是把用户的位置从故事中完全消除掉,并且将本来归属用户的牵引团队责任作用集中到Honoka这一个角色身上。这样一来用户的身份由小组的参入者转化为小组的旁观者,而完全排除了项目中可能遇到的包括挫折、失败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感情。
虚渊老师曾经说过,日本是一个最迷信“みんな”这个词语,以至于几乎像神明一样供奉起来的民族。这种从众心态显然也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控制的主要原因,并且不断制造出像是《DQ》、AKB、《P&D》、韩流、《妖怪手表》这些国民级别的现象发生。但人类的心理构造非常复杂,很少有哪些项目的策动人能从一开始就精确计算出从头到尾的发展轨迹。
从这个角度来看,《LL》企划很像是一场豪赌。然而他们却成功地确保了用户基数,所采用的方法,则借鉴了当时流行的F2P网游:预注册=》内测=》公测,开服后的活动=》更新=》大型资料片的循环结构。与之前将作品本身作为基础本体的旧式设计不同,《LL》更像是一款以现实世界作为游戏平台的大型MMO,九名少女处在GM的位置,各个国家成为不同的服务器,买单曲等于刷副本,Album是大型任务,演唱会是游戏Event,漫画和TVA则是起到补充资料的更新包的作用。
假设《LL》企划的概念就是一个三次元MMO的话,剧场版就可以看作一个复合型的大规模活动。这个活动跨服,会在多个国家上映。这个活动还有巨大的参与人数,所有上映影院的容纳人数要远远高于演唱会的容纳人数——并且所有用户都会在首映时获得同步的第一手体验。它还对背景的设定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收束,并且正式宣布了现任GM的隐退声明。如果这是一个游戏的话,显然这一切都预示着续作或者2.0版本已经上马,很快就会推出。Sunshine企划力推的新人大家也都看到了。
成员的年龄差已经显现出影响,9人组合的活动形式想要一直维持下去并不容易;由于企划本身和现实世界的时间同步,生命周期也要和现实世界保持一致,留给这个大器晚成的组合的剩余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就出现了剧场版中“与其老去,不如止步辉煌”的樱花特攻思路,场面固然壮烈,但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资源本身的最大限度消费,同时留给继承者的是非常巨大的压力。
而《Love Live剧场版》所做的,同时也是对旧缪斯时代的内容作出一次清算,提供给新用户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毕竟,等到Sunshine组合绽放光芒的时候,大家只需要知道缪斯是一个属于过去的传说就足够了。不过这并没有解决新老用户之间的温度差,反而容易演变成“UC系”和“CE系”一样的两派互战。这也是很多品牌同样遇到并且感到头痛的问题,至今为止也似乎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LL》企划的本质毕竟还是供用户消费的商品,而不是制作者满足个人追求用的艺术品。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资讯快餐化的大时代背景,作为用户也没有必要去想太多,只要产品有娱乐价值,并且提倡了奋发向上的正面感情,那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同时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