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以为仅仅是套用科幻噱头的儿童电影,但是慢慢发现,可以从里面看到很多东西。虽然结尾仓促而且模式化,但是前半部分确实制作得相当不错。节奏紧凑,老少咸宜。你既可以当童话看,也可以当做寓言,还可以当做哲学探讨。以下松散地将我的一些想法写出来。——《机器人总动员》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以下自己对于两个主角机器人的反应,就会发现,人性的东西,哪怕是机器人,只要行为或外形具备了某些特征,就会引起我们的喜爱。意识本身无法真正区别物种,只能区别人性或者非人性。而我们的生活,与其说是存在于人群,或者文明之中,不如说是存在于人性之雾中。人性本来就是人类智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产物,既真实,也虚假。我们所见的任何东西,都被投以人性的光泽。我们根据某样事物的人性特征强弱,决定是否需要对其保持注意力,是否要赋予更高的价值。人性之雾没有根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按照实用主义的思路,人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是有重大作用的。
另外,我怀疑,这种人性,至少说在未来,并不一定只有人能携带。比如说,只要我们能让机器“感知”一些基本而简单的人性法则,人类就必然相信其具有了人性了。
顺着这个思路,反过来想,如果我们经常以机器人的角度来理解人,就可以用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人类就好比是一类机器人。机器人未必就一定死板,没有创造性,缺少智能。但我们知道,机器人必然有一套自己的计算方法,以及一套价值观动力电路系统。关于这种思考对比,举个列子,一个机器人按照内核设计的要求一直进行着某项工作,我们认为仅仅是因为程序如此设计。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觉得受到了使命的感召,一直去做某件事,我们却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认为精神力量强盛。然而,可能仅仅是这样一种“程序”在此人的意识之中被翻译成了“使命感”而已。
再说一个和结尾有关的想法,我们都知道,机器的部件是可以更换的。我们一般认为即使部件更换了,机器依然是原来的那个机器。可是影片结尾处,我们感觉到walle因为更换了芯片,丧失了之前存储的数据和程序,他已经不再是之前我们熟悉的那个walle了,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个walle已经死亡了(当然,为了保证一个俗套的结局,在影片中,walle又奇迹般地回魂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死亡呢?如果记忆或者精神状态已经改变,那是否就是死亡了呢?把人比作电脑,如果仅仅换了芯片,或者是硬盘,那么之前的那个人是死了还是继续活着呢?我记起好像某人说过,我们每一天都在死亡。比如说,对于记忆里过去的恋人,我们究竟是应该以“他们(她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来看待,还是应该采纳“他们(她们)和现在活着的他们(她们)是一个人”的观点呢?
就今天的科技发展来看,我比较相信会有一天,我们将极为依赖机器,使得机器甚至也成为我们的器官。换句话说,缺少某种机器,我们就变成残疾。到那时,我们对于人的定义可能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更进一步地,如果人类的创造物确实能够优于人类自身的话(就像影片中eva相比于臃肿的人类),那么人类被取代也不是不可能。比方说,因为基因的目的仅仅是保存自身,如果突变进化出愿意和更强的造物合作,进而取代原始人类基因库的基因,那么我想这个取代过程就是很难避免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被取代了,这算是人的失败吗?毕竟,这个人的创造物携带了人的东西,文化,技术,知识,甚至,还携带了人性(其实文化,技术,知识可能本身就携带着人性)。一个也许不恰当的联想,好比我们也将被我们的子孙所取代(子孙是我们的创造物吗?)。那么,那时的物种,会以怎样的方式看待我们呢?是视我们为他们的祖先,还是视我们为他们的手下败将?比如,像我们今天看待尼安德特人那样。
“公理号”很自然地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隐喻,人们生活在公理的范围之内,生活在规范文明的建构之内,我们的很多原始的能力都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能力。在范围之内,我们被公立操纵,被文明操纵。受到片中的启发,我随便想了一个检验这个权利结构的启发法,自问,到底是谁说了算,公理,还是我? 公理世界通过定义垃圾,来明确自己的界限。而垃圾堆,即那些被公理排除在外的东西,那些被我们忽略和抛弃的未知,却是生命力的摇篮。
当看完全片之后,我发现,影片开始时walle的处境其实可以被当做是对人类处境的隐喻。其实walle根本就是一个被遗弃的机器人。制造他的人在几百年前放弃了地球,连同被放弃的,还有制造他的那个使命。人的处境是什么呢? 让我先重复一遍某人说的话吧:“人被上帝遗弃了。”人也许每天按照预先安排好的程序或者说使命去行动,然而这个行动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事实上,也许人的处境还要更糟一些,因为也许根本就没有上帝,我们连弃婴都算不上。但无论情况是怎样的,人们发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们发明了很多东西来打发自己的时光,自娱自乐。 是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如何去打发时光,或者,如何去给本“已”没有意义的生活以意义,就像walle一样。